本論壇主頁加入我的最愛設為首頁請輸入網址出口中國網警報警平台上傳圖片

Venice! Mod!'s Archiver

a882001 發表於 2014-10-26 22:24

太空真奇妙 月球系列之二:蘇聯的月球計畫

文/楊祖愛(美國太空總署太空工程師、國際太空站機器

前蘇聯的登月研發活動早在1955年已萌芽,1957年10月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衛星史普尼一號,次年一月正式提出登月計畫,為此後十八年的登月長跑點燃了火炬。

蘇聯的月球計畫(Luna Program),可概略的分三個階段來看︰1958年至1960年發射的月球1號至3號,是嘗試階段,目標在環繞飛越,撞擊月球和攝取月球真面目影像;1963至1968年發射的月球4號至14號探測船及軟著陸技術驗證階段;1969至1976年發射的月球15至24號是發掘月球階段,此時著重於太空船登陸及漫遊車取樣技術演進。

與此三階段不載人飛行同步進行研發的,是載人飛行技術,有1961–1963的東方計畫(Vostok Program),探索太空飛行和微重力對人類的影響;接著的上升計畫(Voshod Program)在1964–1965年飛行了兩次,取得了幾項人類太空飛行的第一。在贏了美國之後,競賽目的達到,上升計畫就被取消了,之後於1966年起,將注意力轉向研發聯盟號(Soyuz)載人太空船,幾經改良,沿用至今。

蘇聯在進行月球計畫同時,也於1964–1970年間研發了不載人的星球探測船(Zond Program),目標為收集星球周邊環境資料,同時也為了替聯盟號載人飛往月球作先導測試。

Zond 1號於1964年4月在位於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飛彈基地發射升空,三個月後完成飛越金星,Zond 2號於同年11月升空,9個月後飛越火星,但兩次任務中與地球的通訊分別在升空1及6個月後中斷。

Zond 3號於1965年7月升空,三日後飛越月球,此後Zond號的探測船又作了十餘次的先導測試,成敗參半,因為是替聯盟號作測試飛行,雖敗猶榮,因為她是聯盟號此後長期耐久使用的幕後推手。

另一項幕後推手是宇宙系列探測衛星(Kosmos),宇宙號是多種不同用途及性質的混編,包括軍用的及科學用途的及所有抵達近地軌道後才失敗的衛星。自1962年3月16日首次發射一顆衛星來測試地球大氣層被太陽射線分離的電離層之後,至今已編號超過2500,仍在繼續增長。

稍後,為了發展載人月球任務和遙控機器人在月球表面活動,蘇聯於1969至1977年間正式展開了月球漫遊車計畫(Lunokhod Program)。月球漫遊車的最初設計目標是探勘適合太空人登月及將來建造月球基地的地點,而且讓這架小車提供信標引導載人太空船準確著陸。

蘇聯科學家們為這個計畫花了許多心思,甚至在一處隱密的山谷裡蓋了一座佔地一公頃多的月球模擬基地,用來輔助分析設計的準確性,周圍以黑色磚牆圍住以掩當地村民耳目。直到計畫結束,一共建造了四架漫遊車。首次於1969年2月19日發射失敗,末次因缺經費而於1977年取消,中間兩次的漫遊車1號及2號分別搭載於月球17號及21號太空船,成功登月,時間分別為1970年11月及1973年1月。

漫遊車1號在月球上運轉了322天,走了10.5公里的路,向地球傳回兩萬張影像及206張月球廣角圖,還作了25次土壤分析;漫遊車2號比較進步一些,在月球上運轉了四個月,走了42公里,送回八萬張影像及86張廣角圖,還作了許多月面測試及質料分析,這在半個世紀前,是拔尖的成就了。

蘇聯的月球計畫,構想精細,但是慢了一步,當美國人捷足先登上了月球後,蘇聯人洩了氣,後繼無力,不再往下投資,因此對這架漫遊車的研發終究縮成了僅有遙測的功能。雖然如此,蘇聯月球計畫多次成功飛行,對人類太空科技發展的貢獻還是功不可沒的。

頁: [1]




重要聲明:Venice! Mod!(以下簡稱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過於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行承擔法律責任以及自律。本論壇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只招待本論壇用戶參與討論:Venice! Mod!現已實施強制性註冊討論制度,只限已註冊用戶參與討論。所有未登入用戶將不能參與討論。如欲參與討論工作,請先註冊帳戶或登入。
本站論壇QR Code: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