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主頁加入我的最愛設為首頁請輸入網址出口中國網警報警平台上傳圖片

Venice! Mod!'s Archiver

a882001 發表於 2014-10-12 22:15

道教音樂的由來與發展

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即為法事音樂、道場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對神仙的崇敬。
  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動是古代巫覡祭神儀式的承襲與發展,最初誦經為直誦,未見有使用音樂的記載。道樂的使用大約開始於南北朝時期。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謙之稱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師之位,並賜《雲中音誦新科經戒》,制定了《樂章誦戒新法》,遂產生了《華夏頌》、《步虛辭》等最初的道樂音韻。所謂《華夏頌》,是吸收秦漢時宮廷中演奏的雅樂改編而成的,據《玉音法事》注說:“華夏,三千五百里為華夏,言其迢遠之意,今華夏自思真堂舉起,徐徐吟詠,過廊廡,登殿堂,而畢。似取其迢遠之意也。”這大約是在道教儀式開壇前行進中吟詠的一種音韻。《步虛辭》多是對神仙的頌贊之詞,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詩歌詞,長短不拘,視法事的需要而定。《樂府古題要解》說:“步虛辭,道家曲也。”據南朝劉敬叔所著《異苑》記:“陳思王(曹植)遊魚山,忽聞空裡誦經聲,清遠遒亮,因使解音者寫之,為神仙之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又據《晁志》載:“其章皆高仙上聖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所諷詠,故曰步虛。”因其音韻若眾仙飄渺行於虛空歌誦之音而得名,風格古雅。南朝茅山道士陸修靜所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受》中,便收有《步虛辭》,現存明《正統道藏•洞玄部•讚頌類》所收《玉音法事》中錄有多首《步虛辭》。
  唐代是道教音樂發展的鼎盛時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宮內樂工製作道調。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獻道曲,並親自研作和教授道樂。《混元聖記》卷八日:“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太清宮,貴異於九廟也。”《冊府元龜》卷五十四記有“(天寶十年)四月,帝於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他還詔道士司馬承禎、李會元制《玄真道曲》、《大羅天曲》;詔工部侍郎賀知章作《紫清上聖道曲》;詔太常卿緯絛制《景雲》、《九真》、《紫極》、《承天》、《順天樂》、《小長壽》等六曲。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唐代詩人作詩也有不少提及道樂的,例如張籍有“卻到瑤壇上頭宿,應聞空裡步虛聲”之句;女詩人薛濤在其《試新服裁制初成》詩中有“長裾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宮中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之句。可見當時道樂流行之盛。
  唐時因道士的流動,道樂由宮廷傳至民間,又吸取了許多民間曲調,包括一部分佛教音樂和西域音樂。有的被改名後即用於道教活動,如把《無愁》改稱《長歡》,《蘇羅密》改稱《升朝陽》,將它們都納入了道樂之列。唐末張若海撰《玄壇刊誤》稱唐代道樂為“廣陳雜樂、巴歌渝舞,悉參其間。”唐末五代時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齋醮科儀之大成,編輯了《道門科範大全集》,道教的齋醮儀式得以進一步規範。這時的道樂已由單純的打擊樂器鐘、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
  宋代是道樂發展的另一重要時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別編寫道樂,多達數十首,如《步虛辭》、《散花詞》、《白鶴贊》、《玉清樂》、《太清樂》等。特別是宋徽奈好道,重用道士林靈素修改、增補道教齋醮儀式,頒《金篆靈寶道場儀軌》426部,並選全國宮觀道士進京習道樂。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道樂總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時編纂的,它以曲線記譜收錄了南北朝、隋唐以來的詞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讚頌50首。曲線記譜在《漢書•藝文志》中稱“聲曲折”,似一唱三歎,襯詞較多,具有南曲風格。此時,絲弦樂已加入了道樂的行列,道樂的伴奏樂器日趨完備。
  至元代,道教出現了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道樂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全真重清修,其樂多清幽出世;而正一重齋醮與符篆,道樂雄渾、古雅。
  明初,朱元璋設玄教院統轄全國道教(後玄教院改稱道錄司),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編制齋醮儀范,道樂也由此逐漸規範化。明洪武十一年(1380),建“神樂觀”,置提點、知觀等職,隸屬太常寺,掌管宮廷祭祀活動和樂舞生,由精通樂舞的道士主領,樂舞生由徵集的道童充任,服飾如全真道士。除京師外,在五嶽也設有樂舞生,以備國家祭典用。明初著名道士冷謙曾主“神樂觀”,定雅樂。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親定道教科儀樂章,永樂年間(1403——1424),成祖朱棣制《大明玄教樂章》,以“工尺”法記譜,有醮壇贊詠樂章、玄天上帝樂章、洪恩靈濟真君樂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風輦》、《天下樂》、《聖賢記》、《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後收入《正統道藏》,為研究明代古音樂的寶貴資料。
  清代在道樂管理上基本沿襲明代舊制。北京的東嶽廟、綈、蟠桃宮、呂祖祠、岳廟、關廟均屬“神樂觀”,居樂舞生,平時著道裝,蓄髮住廟,但可有家室,父子世襲。遇有朝廷盛典,即奉詔人宮參加祭典儀式。演奏的樂曲屬宮廷祭典音樂,使用樂器比較多,雄壯宏偉而又不失歡快。在民間,道樂與各地的地方曲調廣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樂風格。道樂走上了多樣化、地區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轉載自  香港論壇

頁: [1]




重要聲明:Venice! Mod!(以下簡稱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過於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行承擔法律責任以及自律。本論壇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只招待本論壇用戶參與討論:Venice! Mod!現已實施強制性註冊討論制度,只限已註冊用戶參與討論。所有未登入用戶將不能參與討論。如欲參與討論工作,請先註冊帳戶或登入。
本站論壇QR Code: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